感谢
在这里,首先我要特别感谢去年教过我考研笔试科目的老师。包括咸鱼学长、武忠祥老师、李永乐老师、王式安老师、唐迟老师以及徐涛老师。他们都是公认的考研名师,在跟随他们的学习过程中,我发现他们都很注重学习方法,他们很多时候不是在传授知识,而是在教你如何学习。
特别感谢咸鱼学长和武忠祥老师,他们的指导奠定了我在计算机学科和数学方面的学习方法。
在学习方法上,我还要感谢高中班主任冉老师。在考研时,我时常在想我应该怎么学。那时不知怎么回事,脑中会想起他说过的很多很多话。于是我便按着这些话中提及的方法学习。我想,这也是教育的闭环。这些方法在多年以后我才理解领悟。
为什么是learning how to learn
因为上述老师们的教导,我开始再次重视学习方法。实际上我在本科期间确实没有找到什么适合的学习方法,更多时候考试都是临时抱佛脚。
而让我开始好好思考如何学习,有两件事。一件事是毕业典礼上计算机学院校友雷军的演讲,而雷军也算是我、我们工科生的偶像。他大概说的是,大学教会我们的是学习能力,有学习能力的人到哪里都不怕。那时我就在想,大学真的教会了我学习能力吗?我想我没有学会。后来我就逐渐关注那些优秀的人是如何学习的。
另一件事是我在Github上看到一位进入Google公司的软件工程师分享的学习、面试经验。他在他的博客上专门说了这个问题,就是如何学习的问题。其中分享了一篇演讲,就叫“Learning how to learn”。看了以后确实很有收获。
Learning how to learn
演讲者介绍了自己的成长经历,在小学、中学和高中的数学和科学课程中她都挂科了。然而,今天她是一名工程学教授,并充满热情。
她解释了自己是如何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的,从而学会数学和科学。她指出,学习可以分为两种基本模式:专注模式和弥散模式。
专注模式是有针对性的,用于处理熟悉的思维模式和知识。而弥散模式是一种松散的思维状态,用于处理新的、不熟悉的思维模式和知识。学习过程中,人们需要在这两种模式之间切换,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的概念。她使用了弹球机的比喻来解释这两种模式的不同。专注模式就像弹球在熟悉路径上运动,而弥散模式则允许思维在不同方向上自由漫游,以便探索新的思考方式。
我觉得更有趣的地方是她列举了两位名人的学习方法。一位是20世纪最杰出的超现实主义画家之一的萨尔瓦多·达利。当他遇到一些与他的绘画相关的问题时,他会坐下来在椅子上放松一下,手里拿着钥匙。他会保持松弛状态,让自己的大脑自由发挥。当他放松到几乎要入睡时,钥匙会从他手中掉下来,噼啪一声会把他弄醒,然后他就会将这些想法从弥散模式带到专注模式,这样他就可以用于绘画。另一位是爱迪生,他们两位的方法很相似。爱迪生喜欢坐在椅子上拿着滚珠,放松下来,有点松散地思考与他的发明有关的问题,然后就会突然睡着,滚珠从手中滑落,噼啪一声把他弄醒,然后他会将这些想法从弥散模式带回专注模式,用于改进和完成他的发明。
最后,她提出了一些学习的方法。
- 第一,使用番茄工作法来管理时间,不断测验以加强记忆,以及在学习中实践和重复以达到真正的掌握。在使用番茄工作法时,告诉自己专注工作25分钟,而非在25分钟内完成任务,这是关键。
- 第二,你可以整天学习,但如果你没有使用有效的学习技巧,你实际上只是在白费力气。
- 第三,不断学习、测验、反复。通常情况下,人们在反复学习时,会只是重新阅读,但这实际上只是在浪费时间。最有效的技巧是简单地看一看一页,然后把目光移开,看看你能记住什么。做到这一点,似乎有助于建立深刻的神经连接,帮助你更好地理解材料。
- 第四,理解很重要,但是要与不断的实践相结合,以不同的情境看待问题。
The first 20 hours – how to learn anything
这是我看完Learning how to learn以后,YouTube自动播放的另一个演讲,叫做The first 20 hours – how to learn anything
演讲者非常幽默,整场笑声不断,但是他所讲的内容却十分深刻。他因为成为一位父亲,感觉到在带娃的同时没有自由时间。在带娃的同时需要学习很多东西,因此他想到如何快速学习这些东西呢?
他提到了“10,000小时法则”,即要成为专家需要花费10,000小时学习和练习。然而这个法则早已被误解,误解成“学习一项新东西需要一万小时”。实际上,要学会一项新技能并不需要10,000小时。他认为,按照高效的方法学习,20小时就能学会一项新东西。
- 第一步,拆解技能。明确你想在学会后能做什么,然后研究这项技能,将其分解成更小的部分。
- 第二步,学到足够的知识以自我纠正。你要做的是学到足够的东西,以便你可以练习并纠错。所以学习成为了一种提高自己发现错误,并采取一些不同行动的方式。
- 第三步,消除练习的障碍。即不要分心。
- 第四步,至少练习20小时,以实际收获回报。
最后,他以他学习尤克里里的经历作为例子,测试了这个理论。并唱了一首歌。这也是他的第20个小时。
自我总结
事实上,上面两个演讲中提到的方法考研的老师都提到过,我都用到过。只是似乎没有这样系统的总结。
对于我来说,番茄工作法是没有做到的。在学习或工作时,我的休息时间总是很短。这样的“争分夺秒”可能反倒会导致效率的下降,同时疲惫感倍增。因此,我需要科学的工作方法,讲究专注模式和弥散模式的合理切换。
而对于整个学习的过程,应该讲究反复多次、理解、实践的结合。刚入门时循序渐进,从整体到局部,逐个击破。
接下来
在看这两场演讲的时候,感觉到自己英语能力的不足,至少是听力这部分,需要好好练习一下。因为很多优秀的学习资源都来自于外国。现在考虑在空闲时间看《老友记》学习一下。